(一)
这是一曲改天换地的战贫史诗。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历经8年奋战,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画上句号。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党中央一声令下,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英勇奋战,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闻令即动、勇挑重担,广大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志愿者不惧风雨、坚守一线,取得抗击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
时间是忠实的读者,见证着动人的历史正剧。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众多解答中,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的制度优势,无疑是一个重要而耀眼的密码。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党领导的伟大事业要取得胜利,不但要坚持正确的路线和纲领,而且要有一条正确的组织路线,要有一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开创性地提出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围绕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提出一系列选人用人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为做好新时代干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法指南,指导推动选人用人制度发生深刻变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彰显了中国特色选贤任能的制度自信和制度优势。
(二)
“不发枪、不发炮,就发干部和电报。”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党中央从延安派出大批干部到敌后工作,一个个干部变成一个个革命的火种,迅速填补国民党军队溃退后留下的空白,建立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星星之火速成燎原之势。
“我们党之所以坚强有力,党管干部原则是很重要的原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管干部是干部工作的根本原则。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贯穿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为巩固和加强党的领导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回望百年党史,干部工作始终坚守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个“根”和“魂”,紧紧围绕党的战略布局、中心任务选贤任能,书写了“组织路线为政治路线服务”的精彩篇章。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确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方针,派出2万名干部和11万军队迅速开往东北,“走出城市,丢掉汽车,脱下皮鞋,换上农民衣服”,深入农村开展土改运动、建立新根据地,为解放东北奠定坚实基础。解放战争由北向南推进,征调5.3万名干部随军南下,为有效接管新解放区地方政权提供干部人才支撑。新中国成立后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抽调16万多名干部到工业部门,其中选调到156项重点工程的领导干部就有3000多名。20世纪60年代,“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选派大批骨干工人、干部和知识分子支援三线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管干部、组织选人,是选用干部的基本原则;选拔干部当然要广泛听取意见,但必须发挥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干部怎么用,由组织部门考察,听取群众意见,党委集体决定,按程序办;对任人唯亲、任人唯利等问题,必须下决心加以整治,使用人之风真正纯洁起来。这些重要思想,深刻阐明了党管干部的科学依据、政策措施、方式方法,科学回答了“谁来把关”“把什么关”“怎么把关”等重大问题,有力扭转了一些地方、部门党的领导弱化淡化虚化的问题,使党管干部原则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树立重实干、重实绩、重基层的鲜明用人导向;改进民主推荐,实现有质量、讲实效的民主;改进竞争性选拔,引导干部在实干、实绩上竞争;改进干部政绩考核,防止简单以GDP论英雄;改进推荐考察方式,不搞“大会海推”“划票打勾”,代之以深入调研;完善分析研判和动议环节,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开展选人用人专项巡视,坚决纠正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干部群众普遍反映,近些年来干部工作最突出的成效,就是旗帜鲜明加强党的领导,坚决纠正“四唯”取人偏向,干部不再为“票”为“分”为年龄而纠结,少了心浮气躁、多了踏实苦干。
用人权是最重要的执政权。什么时候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就会大量涌现;什么时候党的领导被削弱,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就会滋生蔓延。坚持党管干部、组织选人,确保了党和国家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确保了“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
(三)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这首习近平任福州市委书记时直抒胸臆、亲自填词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深情描绘了一位党的好干部的光辉形象。
好干部是一粒种子,释放榜样力量;好干部是一面旗帜,引领奋进方向。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选拔出优秀的执政骨干,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树立鲜明用人导向,严格坚持选人用人标准。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就提出“才德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从战争年代的“指哪打哪”,到建设时期的“又红又专”,从改革开放后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到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始终贯穿着“德才兼备”的根本要求,树起了干部工作的风向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好干部标准作出深刻阐述。从“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从“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到“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再到“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这些重要论述,坚持党章要求,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丰富了好干部标准的时代内涵。
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我们党历来把政治标准作为选人用人的首要标准。毛泽东指出,政治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干部要又红又专。邓小平提出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强调首先是要革命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政治标准是选人用人的硬杠杠,这一条不过关,其他都不过关。
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革命理想高于天。对理想信念的虔诚,对党的绝对忠诚,始终是党员干部如磐的根、不变的魂。从“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的方志敏,到“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谷文昌,从把荒山变成林海的“草帽书记”杨善洲,到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的“救火队长”廖俊波,一批批党的优秀干部群体,用热血和汗水书写了动人的信仰故事。
敢于担当是好干部的鲜明品质。1988年,摆在孔繁森面前的是一次严峻考验:组织上准备让他再次到西藏工作,问他有什么困难,“我是党的干部,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其实他并不是没有困难,母亲年迈,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2008年汶川地震,北川县民政局局长王洪发失去了儿子、岳父等20位亲人,来不及伤心流泪,他转身投入抗震救灾一线,用手刨出10条生命,全力组织安置安慰受灾群众。
新时期好干部标准的提出,为全面准确评价干部、精准科学选人用人提供了指南。有媒体这样评价:它确保了所选出来的干部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选票服务;确保了所选出来的干部是开拓创新的实干家,而不是只凭口舌博取选票的“演说家”;确保了选出的干部能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心为人民群众谋福利,而不是只开空头支票、无法兑现承诺。
(四)
马灯,在党的红色历史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涵义,寓意着智慧之灯、真理之灯、希望之灯。苟坝会议的那盏马灯,照亮了红军征途。毛泽东提着马灯走过的田埂小道,如今被称为“真理小道”。
延安时期,党组织为了解干部情况,晚上提着马灯翻山越岭找干部谈话,一谈就是一宿。改革开放初期,正是用人之际,组织上很多时候也是整天找干部谈话,白天没谈完晚上接着谈。而今的网络时代,“组织部的灯”时常刷屏朋友圈。这盏“灯”,凝结着公道正派、任人唯贤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用人得当,贵乎得法。从庄子的“九征”到荀子的“四观”,从《吕氏春秋》的“八观六验”到《人物志》的“八观”,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识人之法、用人之道。我们党充分吸收中国古代选人用人思想精髓,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选人用人方法论。
“用人必考其终,授权必求其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科学选人用人重要思想,创造性提出“五观察五看”识人方法,为更有效地识人用人提供了方法指南,显著提升了选人用人科学化水平。精准,就是要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考察人选,全面了解人选的德能勤绩廉表现,作出实事求是、客观标准的评价,不搞模糊描述、千人一面;科学,就是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恪守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把公道正派贯穿推荐、考察、遴选、确定人选的全过程。
精准科学选人用人,成为新时期干部工作的生动实践。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的日常考察了解,注重把功夫下在平时,开展综合分析研判;改变“不换届不考察、不提拔不考察”倾向,改进干部考察方法手段,近距离接触干部,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了解干部;广泛深入的谈话调研,大量掌握活情况,注重从乡语口碑中了解干部;切实改进政绩考核办法,注重“历史沉淀后真正的评价”,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注重统筹干部资源、优化班子结构,发挥班子整体功能;加强动议审查,强化任前把关,严格责任追究,坚决防止干部“带病提拔”。
注重在重大斗争一线考察识别干部,了解干部的“探照灯”向重大斗争前沿延伸。去年5月疫情相对平稳后,中央组织部派出6个调研组,分赴12个省区市开展专项调研,深入考察了解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脱贫攻坚工作中的表现情况。疫情防控中,各地提拔重用、晋升职级2.9万人,其中县处级以上干部7286人。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身患渐冻症,始终坚守抗疫一线,带领医护人员连续奋战,救治2800余名患者,被提拔为湖北省卫健委副主任。
公正用人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在组织路线上的体现,是我们党选人用人的根本要求。从毛泽东提出“我们要搞五湖四海,不搞山头主义”,到邓小平强调“要抛弃个人恩怨来选人,反对过自己的人也要用”,到习近平要求“事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就选什么样的人,岗位缺什么样的人就配什么样的人”,无不体现了我们党公道正派、公正用人的品格。坚持事业为上、依事择人、人岗相适,更多考虑“该用谁”而不是“谁该用”,这种迥异于西方政党“分肥制”“政治票友”的用人气量,正是我们党能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魅力所在。
(五)
“我在农村干过,担任过大队党支部书记,在县、市、省、中央都工作过。干部有了丰富的基层经历,就能更好树立群众观点,知道国情,知道人民需要什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各方面经验和专业知识,增强工作能力和才干。”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以自身的成长经历,生动道出了我们党培养选拔干部的独特之道。
在基层实践中历练提高,是我们党培养锻炼干部的优良传统,也是干部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我们党历来要求“干部要有深入群众、熟悉专业、积累经验和经受考验锻炼的过程”,注重从基层一线、艰苦地区、重大考验中选拔干部,树立干部到基层去、从基层来的鲜明导向,形成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培养选拔链。
1962年焦裕禄到兰考任职前,组织找他谈话,“兰考是最困难的县,要有充分准备”。焦裕禄态度坚决,“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越能锻炼人。”2004年沈浩主动申请从安徽省财政厅到小岗村任职,“这是花钱买不到的责任和荣誉”,村民三次摁下红手印,把他永远“留”在了小岗村。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干部成长是有规律的,年轻干部从参加工作到走向成熟,成长为党和国家的中高级领导干部,需要经历必要的台阶、递进式的历练和培养,经过多领域、多层次、多岗位锻炼;干部多“墩墩苗”没有什么坏处,把基础搞扎实了,后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稳更远;干部成长的最优方向,是火热的改革发展稳定一线;干部在逆境中培养,有几次热锅上蚂蚁的经历,可能正好是一个成熟的过程;要把好干部放到艰苦地方去锻炼、考察、培养。这些重要思想,凝结着对干部成长规律、干部工作规律的深刻认识,为培养好干部指明了正确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突出基层导向、加强实践锻炼,干部成长路径进一步优化。从选派到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挂职干部,到驻村扶贫的第一书记,从战斗在雄安新区火热施工现场一个个来回穿梭的身影,到海南自贸港一张张面带微笑、主动服务的青春面庞,一大批干部在基层一线淬炼成长。“原来走在山路上脚指头都要抓得紧紧的,现在坐在摩托车后面都能打个盹”“一生中从未有过如此刻骨铭心的经历,帮助群众脱贫的同时,自己的思想能力也脱了‘贫’。”许多干部表示,有了参与脱贫攻坚、挂职锻炼的磨砺,自己对基层群众的感情更深了,解决难题的办法更多了,实际工作能力更强了。
有媒体通过分析干部工作简历发现,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有丰富的领导工作经验,许多干部还具有多岗位锻炼、在基层一线急难险重岗位磨炼的经历,经受过抗击自然灾害、重大疫情、应对经济金融风险等重大考验。“正是因为这种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得逐级选拔上来的干部既具有宽广的眼界视野,又具备应对复杂问题的实践经验,很接地气、很有潜力,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力的重要源泉。”
(六)
“没有全党大学习,没有干部大培训,就没有事业大发展。”“我们党依靠学习走到今天,更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在第五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序言中,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大国建设”的动员令。
重视学习、重视干部教育培训,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秘诀”。70多年前,毛泽东站在延安的窑洞前,满怀豪情地宣告“要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延安及周边地区创办的干部学校达30多所,在极其简陋的窑洞大学里,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人才。一部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实践的历史。环顾当今世界,没有哪个政党像我们党一样,持之以恒地对党员干部进行教育培训。
当今世界的竞争,实质上是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竞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习培训,要求“全党来一个大学习”,强调干部“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把干部的学习、培训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指引着党员干部与时代同行、与真理同行,全党上下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氛围。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干部教育培训既注重补钙赋能,更注重培根铸魂。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力量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武器,让思想的光芒照亮新的征程。
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重心在哪里,干部教育培训就跟进到哪里,干部的能力素质在培训中不断提高。坚持党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与专业化能力培训相结合,举办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一带一路”建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专题研讨班,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等开展专题培训,瞄准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开展精准化培训,打造又博又专、推陈出新的素养结构,不断增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领,提升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能力,使干部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
(七)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是我们党旺盛生机的动力源泉,是党的优良作风的生成土壤。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党的历史上,毛泽东亲自过问并严查腐败案件,先后批示处决谢步升、唐达仁、左祥云、黄克功、肖玉壁、刘青山、张子善等7个贪官,被史学家称为“从严治吏七板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打出整饬吏治的“组合拳”,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果断的措施刷新吏治。
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严管就是厚爱,就是对干部最大的关心爱护。党中央把从严管理贯彻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各方面,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坚持抓早抓小,突出长管长严,推动干部管理由“宽松软”走向“严紧硬”,使干部随管理成长、管理伴干部一生。这场激浊扬清的自我革命,带来了干部队伍建设的深刻变革,擦亮了干部队伍的精神底色,换来了党内政治生态指数的不断上升,清风正气扑面而来,百年大党焕发出蓬勃活力。
从严管理与关心爱护,从来都是有机统一的整体。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提出爱护干部的五条办法,陈云时常把“用父母爱儿女之心来爱护干部”挂在嘴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格外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廖俊波因公牺牲,他饱含深情地批示:“要关心这些优秀基层干部的家属,满腔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特别是要把他们的老人和未成年子女照顾好。”对奋战在一线的扶贫干部,他念兹在兹:“这都是我们新时代的英雄。我们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健康、安全。”亲切的话语、浓浓的关爱,如阵阵春风温暖干部心田。
严管不是把干部管死,而是要激励干部增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敢抓善管、精准施策体现组织力度,撑腰鼓劲、关爱宽容体现组织温度。党中央出台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意见,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大胆地用、坚决地调、该容的容,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从隆重表彰全国百名优秀县委书记,到推进职务与职级并行,从实施乡镇工作补贴制度,到为基层减负松绑,激发了广大干部内心深处最澎湃的动力。
(八)
“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为计。”共产党人的目光,总是看向未来。
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重视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形成比较完备的培养接班人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独特优势。
我们党一贯重视接班人的培养。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培养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任务。邓小平也强调“认真选好接班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针对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严峻形势,党中央提出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推进新老干部交替合作,开展“第三梯队”建设。通过几十年努力,干部队伍基本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年龄梯次结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着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眼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提出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的战略任务。党中央召开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座谈会,出台加强和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意见,推动年轻干部培养由满足近期需要向重视战略发现转变,由偏重“选”向统筹“育选管用”转变,由粗线条运行向精准科学实施转变,由关注年轻干部工作本身向更好融入领导班子建设转变,不仅着眼未来5年、10年,更着眼未来15年、20年乃至更长时间,向着更宽视野、更长时期发展需要拓展。
2019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4次出席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亲自讲授“开学第一课”。从“理想信念课”到“斗争精神课”,从“能力提升课”到“传统教育课”,从理论到实践,从方法到能力,从做事到做人,语重心长、用心良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饱含了对年轻干部的关爱之情和殷切希望,为年轻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健康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引导激励着年轻干部走好人生之路,唱响中国共产党人的“大风歌”。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年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因为我们有崇高信仰和远大理想,伟大事业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因为我们有朝气蓬勃的年轻干部队伍,“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九)
制度乃治国之重器,良制是善治之基石。现代政治理论认为,就政治发展而言,重要的不是政党的数量,而是政党制度的力量和适应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最大优势。
干部人事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构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的治本之策。改革开放以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展开,提出和实行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建立公务员制度,出台公务员法,制定干部任用工作条例,颁布实施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有力推进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纳入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总体规划,把完善制度机制贯穿干部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以修订干部任用条例为牵引,先后制定出台干部工作方面的制度规定和政策性文件40多个,覆盖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考核评价、管理监督、激励保障各个环节,扎紧织密了管权治吏的制度笼子。一些标志性、关键性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一些过去认为不可能突破的关口取得重要突破,一些多年来想解决但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难题得到有效破解,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鲜明提出建立源头培养、跟踪培养、全程培养的素质培养体系,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人事相宜的选拔任用体系,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体系,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这“五个体系”,既是管方向、谋全局的科学思想,又是抓重点、攻难点的科学方法,是对党的干部工作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实践的科学总结,是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设计,进一步巩固提升了我们党选人用人的制度优势。
“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毛泽东同志的话意味深长。
“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
我们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