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之家在青山绿水间
一保护修复双管齐下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千百年来,九曲黄河奔腾向前,哺育着炎黄子孙,孕育了华夏文明,是滋养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五大沙漠沙地等生态脆弱区,一直以来体弱多病,水患频繁。保护和治理黄河,是黄河两岸人民孜孜以求的美好夙愿,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吹响了黄河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冲锋号,统筹谋划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和草。生态是一个彼此相依共生的大系统,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各人自扫门前雪”,很容易顾此失彼,“按下葫芦浮起瓢”,造成生态的系统性长期性破坏。只有树立系统思维,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才能维护生态的自然平衡。
正是基于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强调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对山水林田湖草实行一体化统筹,重点加强对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的自然生态保护。这一从系统和全局提出的生态治理思路,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障山河长久安澜的根本之道。
整体性保护。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源,重在保护先行。我国生态环境虽复杂多样,但仍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在全局上考虑、从整体上谋划。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加强对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永续利用,加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把应该保护的都保护起来。目前,我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超过1.18万处,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8%、领海面积的4.6%。其中,拥有世界自然遗产14项、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世界地质公园39处,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系统性修复。这些年来,我们持之以恒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下大力气整治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抢救性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使透支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我国森林覆盖率从本世纪初的16.6%增加到23%左右,沙化、荒漠化、石漠化土地面积年均分别减少约2000平方公里、2400平方公里、39万公顷。在此基础上,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等生态修复重大工程,推进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筑牢生态安全的防线。